导航

子曰:“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观之矣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2:07:27
论语·八佾篇·第十章(论语3.10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子曰:“禘自既灌而往者①,吾不欲观之矣。”

注音

yuē:“guànérwǎngzhěguānzhī。”

注释

①禘(dì):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礼,只有天子才能举行。灌:祭礼开始时,向代表受祭者献酒的仪式。

翻译

孔子说:“举行禘祭的仪式,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,我就不想看下去了。”

评析

在孔子看来,一个人的等级名分,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,死后也不能改变。生时是贵者、尊者,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、贵者。这里,他对行禘礼的议论,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,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。

解读

在古时,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并且祭礼有很多种,如天地、祖先、各行业的祖师等,都要定时进行祭拜,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知恩报恩的精神,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天地和祖先,以及创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师等。由于祭祀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,因此对于心态的培养特别重视,只有诚心诚意才能不断提高。在本章中,鲁公正是失去了这份诚心诚意的庄重,所以孔子才不愿再看下去了。

祭祀重在意诚,可是,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禘礼时,多少还有些敬意。可是,等到献完酒以后,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,虽然仪式尚在,但都成了虚文,内心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,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。在孔子看来,当时鲁国内的社会文化严重衰败,几乎所有人都无视礼乐制度的存在。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,僭礼行为时有发生,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时缺少应有的恭敬之心,只是走走过场而已,这让孔子很失望。

祭祀之礼,现在已经淡化许多,但仍有大量遗存。比如,为逝者举办隆重葬礼,在先人的忌日上坟,在清明或中元节为先人上坟化纸,这些活动,都是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。在举办这些仪式时,不是讲究场面多大,花费多高,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,要有深深的哀思、真挚的怀念。如果离开这种情怀,只注重形式,便失去意义而毫无价值。从国家政府层面上说,像国家领导人去世时的追掉会、伟人的忌日纪念活动,还有清明时节政府组织的烈士陵园祭扫活动,同样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,这价值必须由真情实感来体现。如果是虚应故事,就会变成自欺欺人的花架子。这样的活动,多源于古代的祭祀之礼,所以应该理解这些仪式的真正精髓所在,把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。

除此之外,国家、政府和民间,也会举办不少庆典,这些庆典本质上都是中国礼仪文化的继承,也有存在的价值和举办的必要。但要把这些庆典办得有意义,有价值,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精神本质所在,理解这些活动的真义所在,怀着敬诚之心,加以诚挚纪念。如果只注重其外在形式,而忘记这些活动的本质,无异于买椟还珠,舍本逐末。遗憾的是,现在的有些活动外表看隆重而热烈,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投入真感情。这已经丧失了最为宝贵的传统礼仪精神,应当警醒。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