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以四教:文(1)、行(2)、忠(3)、信(4)。
(1)文:文献、古籍等。
(2)行:指德行,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。
(3)忠:尽己之谓忠,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。
(4)信:以实之谓信。诚实的意思。
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:文化知识、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、忠诚、守信。
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。当然,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,并不包括全部内容。孔子注重历代古籍、文献资料的学习,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,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,所以,从《论语》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,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,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。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,还要养成忠、信的德行,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。概括起来讲,就是书本知识,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。
孔子教育学生,有四个方面的要点,分别是:文献知识、行为规范、忠于职守、言而有信。在他看来,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固然重要,但是对其修养品行进行重塑则更为重要。学习文化知识,只是为了以后的品行塑造打下基础。学生们只有学得多了,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,然后才会遵照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言行,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。
我们来看看孔子教授弟子们的这四项内容之间有何关联。“文”,按照一般理解来看,指的应当是文献知识。但是,孔子用来教育弟子的那些文献内容,已经渗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,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,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。“行”,指的是德行。我们知道,人类一切的外在活动,归结到最后都要体现在言行之上。孔子以此教授学生,就是想让弟子规范自己的言行。说好话,行好事,言行一致,久而久之,就会养成美德。
“文”和“行”都属于外在的修养,孔子接下来教授的“忠”和“信”则是内在的修养。外在的修养虽然是在为内在涵养打基础,但其也是造就内在人格的必要条件。
在《论语》里,孔子所强调的“忠”的核心内涵,乃是克己尽心,是说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全力以赴,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,或者说要对自己的所有承诺认真负责。在《颜渊》篇中,孔子就曾说道: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”就是在告诫弟子,一定要勤勉尽责、忠于职守,千万不能松懈倦怠。在孔子眼中,“忠”就是一种孜孜以求、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,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。
至于“信”,其核心主旨就是诚实守信。在《为政》篇中,孔子就曾言道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在孔子眼中,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,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诚信,也就无从谈起道德修养,更不要说君子之德了。因此,孔子才会将诚信看得如此之重。而且,他教导弟子们讲诚信,也是想以诚信构建仁德。在孔子的四项教学内容中,“信”也有着最为深奥的内涵,将其放在最后,也是合情合理。
孔子以“文、行、忠、信”这四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,并配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他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弟子,为社会造就许多人才。这些人才,在孔子去世以后,或著书立说,或从政治国,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他们以自己的成就,彰显出孔子的成功与伟大。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