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,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4:57:09
论语·微子篇·第四章(论语18.4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齐人归女乐①,季桓子受之②,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

注音

rénguīyuèhuánzishòuzhīsāncháokǒngxíng

注释

①归(kuì):通“馈",赠送。

②季桓子:季孙斯,鲁国的执政上卿。

翻译

齐国人赠送鲁国一批歌女乐师,季桓子接受了,好几天不上朝,孔子就离开了鲁国。

解读

上一段文字说的是孔子在齐国的事,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在鲁国的事。孔子胸怀天下,一生追求的就是恢复周礼,推行仁政。要实现这一理想,他必须得出仕,为自己谋一个职位,名正言顺地推行自己治国方略。在这个环节中,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理解支持自己的领导。

对每个人来说,成就什么样的事业,和跟什么样的领导,有着莫大的关系。跟对了领导,你每天都能进步,他所勾画的宏伟蓝图能够让你充满动力,快乐地工作,在这种情况下,个人价值比较容易就能实现。跟错了领导,不仅不能为你拓展思路,引导你成长,还会拖你的后腿,让你举步维艰。孔子对这一点就看得非常明白,他周游列国,推销自己的治国思想,尽管愿望十分迫切,但也没有迁就或将就,而是冷静地进行分析,再做出明确的选择。其实,他能够出仕的机会并不算少,但都因为对领导者不满意而放弃了。像齐景公这样懦弱的领导者,处处受制于臣属,就算有意重用,孔子也不会留下来。

孔子这种“良臣择主而事”的思想,对后世影响甚远。战国时期,吴起、商鞅、乐毅等人,无不通过选择明主而成就一番事业。也就是说,臣子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君主大业的同时,君主也通过自己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臣子。秦朝末年的陈平和韩信,都曾追随项羽,但备受冷落,转投到刘邦帐下后,才获得一展才华的机会,成为名相名将。

马援,字文渊,扶风茂陵人。由于家庭贫困,年龄不大便辞别哥哥外出闯荡。临行前,哥哥马况对他说:“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,真正的能工巧匠不会轻易把还没有完全雕琢好的玉石拿给别人看。你就按照自己的意愿,去干你想干的事吧。千万不要有什么牵挂。”

马援远离家乡,到北地种田放牧。没多久,马援就发了财,拥有几千头牲畜,几万斛粮食。他叹道:“财富是用来赈济那些需要它的人,不然的话人就成守财奴了!”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的家产分送给了亲友和老朋友。因为豪侠仗义,见识卓越,马援在当地获得了极高的声誉。后来,王莽乱天下,西汉覆亡。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,很多豪强地区也趁机割据。当时,西北地区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,他们都极力拉拢马援。其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马援的同乡,对他言听计从;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他的同学,待他殷勤无比。后来,马援见到了刘秀,虽然二人是初次见面,但是刘秀却像老朋友一样笑着去迎接他,没有一点架子,这一点让马援非常感动。刘秀问他,为何在三大势力之间摇摆。马援回答:“当今之世,非独君择臣也,臣亦择君矣。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,这种态度就是受孔子思想的影响。通过比较,马援最终投靠了刘秀。刘秀很欣赏马援,给了他独当一面的机会,马援最终成为一代名将。

此外,历史上管仲辅佐齐桓公、范蠡辅佐越王勾践、萧何追随刘邦、诸葛亮投奔刘备,都留下煌煌功业并名垂青史,就是跟对了领导;而屈原侍奉楚怀王、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,二人空有满腹才能,却落了个下场悲惨。能不能跟对人,差别竟然如此之大,的确发人深省。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