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公谓鲁公曰①:“君子不施其亲②,不使大臣怨乎不以,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,无求备于一人。
①鲁公:指周公之子,鲁国始封之君伯禽。
②施(chí):通“弛",废弃的意思。
周公对鲁公说:“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;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;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,就不要抛弃他们;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。”
这段文字是周公对儿子伯禽的训诫之言,他告诫儿子伯禽治理政事要重视人才。周公的命辞中所讲的用人之道,主要包括四点:一、用人要用亲人,不要故意疏远亲人;二、有才能的人要重用,不要让他们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;三、对长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,就不要轻易地罢免他;四、缺点人人都有,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。周公命辞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身为管理者应掌握的用人之道,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,只有坚持这几点,才能赢得下属的有力支持与帮助。
在这里,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命辞中的“君子不施其亲”,周公说用人要用亲人,不能疏远亲人。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任人唯亲呢?在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日益占主导地位的今天,任人唯亲更加没有立足之地了。周公这样一个圣明君主,为什么要把这当作治世名言告诫儿子呢?任何问题都有其两面性,这里所说的任人唯亲也不例外,我们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,又要看到其有缺陷的一面,善用其利,避免其弊。
我们知道,在古代社会,人治为主,所有大权都掌握在君主手中。为了让大臣更好地执行命令,去率兵打仗、管理政务或治理地方,国君必须懂得授权。要用人才没有错,要授权也没有错,但在授权给谁上就有问题了。在古代,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安排亲近的人,这样有助于保证中央集权,防止权力分散或被削弱。因授权外人导致权力失衡,甚至权力削弱,以致引来大麻烦的并不在少数。比如春秋末年,晋国大夫权力很大,再加上封地广阔,他们是实力渐渐超过国君。最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干脆把晋国给分了,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三家分晋。西汉末年,朝廷把政权交到野心家王莽手里。通过一系列运作,王莽最终取而代之,西汉王朝失去了政权。现代的很多家族企业,其内部最重要的部门往往掌握在亲属手里,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外人夺权。
任亲固然有上面所说的优点,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。信用亲属必然会限制人才的范围,就算亲近的人全是难得的人才,那能有几个?普天之下人才济济,如果把选才范围只局限于亲近者,无疑会与大量的人才失之交臂,这对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。任用亲近者固然可以避面外患,但你就能保证他会因为和你关系亲近而不觊觎你的权力吗?殊不知内患比外患的危害要大得多。历史上,祸起萧墙的事情要比外姓夺权的事情多得多。当年,刘邦项羽楚汉之争,刘邦为借力取胜,分封了8个异姓诸侯王,刘邦固然雄霸天下,但各异姓王也都手握重权,各霸一方,严重削弱了皇权。刘邦为避免重蹈臣强君弱的覆辙,待政权稳定后,就大力消灭异姓王,同时封了很多同姓子弟为王,以此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。后来,到汉景帝时候,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起兵发动叛乱,要篡夺政权。此后,淮南王刘安、燕王刘旦都试图发动政变。这些人都是皇帝的至亲。
所以,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任亲问题。任亲本身本没有错,但要注意兴利除弊,不要让任亲变成了“任人唯亲”。也就是说,任亲要在任贤的约束下进行。在任亲的同时,要大胆用贤。外人无才自然不用,有才就要放下成见,将其吸纳进来。这样,才会保持政权的稳定和活力。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