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论语网 > 论语二十篇 > 阳货篇 > 第十六章

子曰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。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;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诈而已矣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5:02:42
论语·阳货篇·第十六章(论语17.16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子曰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①。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;古之矜也廉②,今之矜也忿戾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诈而已矣。”

注音

yuē:“zhěmínyǒusānjīnhuòshìzhīzhīkuángjīnzhīkuángdàng;zhījīnliánjīnzhījīn忿fèn;zhīzhíjīnzhīzhàér。”

注释

①是之亡:“亡是”的倒装说法,“之”字用在中间,无义。亡,通“无”。

②廉:本义是器物的棱角,人的行为刚正不阿也被称为“廉”。

翻译

孔子说:“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,现在或许都没有了。古代的狂人是轻率肆意,现在的狂人则是放荡不羁;古代矜持的人是棱角分明,现在矜持的人是恼羞成怒,强词夺理古代愚笨的人是憨直,现在愚笨的人是欺诈伪装罢了。”

评析

孔子所处的时代,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,上古时期人们的“狂”、“矜”、“愚”虽然也是毛病,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,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。从孔子时代到现在,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,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,反而有增无已,愈益加重,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。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。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。

解读

我们知道,孔子是崇古的,对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诸位先代圣贤所在的时代及当时清明的政治推崇备至。他曾经感叹过:“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”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三代圣王的敬仰。在本章中,孔子直接提出了今不如古的看法,认为古代的圣王明君道德高尚,比不上也就罢了,就连老百姓也处处不如古代的老百姓。古人有的优点今人不能保持,但是缺点与古人相比,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孔子列出了“三疾”做古今对比,对比的结果是,这些被称为缺点的东西在古人身上比在今人身上可爱得多,甚至可以当成优点来看。

第一点是“狂”,这是从性格方面说的。古人的“狂”是“极意敢言”,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敢说敢做有魄力,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。这是不是一种缺点?当然是!我们前面说过,说话做事要讲究合适的场合、时机和对象,如果任由着性子来,必然会给他人带来伤害,使彼此之间产生矛盾,影响人际关系,甚至给自己招来灾祸。今人的“狂”是“无所据”,即他的言行举止都没有道德做依据。没有什么约束,自然恣意妄为,什么都敢说,什么都敢做。看似古今的两种狂都是张扬个性的表现,实则不然,差别就在是否有据上。古人狂,但不脱离道德的约束,是直爽;而今人的狂有点儿无法无天的意味,为所欲为,这必将有损道德。

第二点是“矜”,这是从操守方面说的。古人的“矜”是“棱角穞厉”,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,这个人像是一块没经过打磨的石头一样,棱角分明,为人处世都很方正。这并不算什么大的毛病,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存在,他们重视操守,正直不阿,宁折不弯,其实是一种很难得的高贵品质。孔子之所以把它列为“三疾”之一,是因为孔子提倡为人处世要有策略。他曾提出过世道好与不好的时候,分别应该怎么做,这是两种不同的策略,要随机应变。宁折不弯是好样儿的,值得敬佩,但是折了就什么都没有了。讲求策略并不是说要把棱角磨没了才算好,而是要做到“外圆内方”。这是处世智慧,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。今人的“矜”是“易怒”,这种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本事,但是事事看不顺眼,一点小事就能让他大发雷霆,并认为这可以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。这是自以为是的念头在作祟。这种人太自以为是,觉得谁都不如他,这种莫名其妙的“骄傲”往往会让他变得非常好斗。这也是不学习、不修德的缘故。如果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,就会收敛锋芒,谦虚低调。这么张扬,其实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,不仅达不到目的,还会被别人看不起。

第三点是“愚”,这是从智力水平上说的。古人的“愚人”都老实巴交,非常憨厚。要说这种人骗人,玩心眼儿,绝对不可能,因为他不会。这种人往往是吃亏的冤大头。孔子把这一点纳入“三疾”之一,是因为他觉得老实固然好,但是总是难免受人欺负,难以自保,这是不行的。今人的“愚”完全是伪装的。大家不是都觉得笨人容易上当,笨人的便宜容易占吗?我就给你来个将计就计,让你聪明反被聪明误,想占我的便宜,门也没有,到头来反而还得让我占便宜。他们是故意装傻,让人们自投罗网。这种表面老实,内心一肚子坏水儿的人最可怕,让人防不胜防。

厚古薄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,究其原因是社会道德建设没跟上,饱食终日却不知加强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怕的,必然引发道德堕落和人性退化。厚古薄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社会现象,一旦出现就要引起警惕和反省。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