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季康子问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赐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赐也达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求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艺,于从政乎何有?”

发布:2022-07-30 13:40:44
论语·雍也篇·第八章(论语6.8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季康子(1)问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(2)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赐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财也达(3)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求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艺(4),于从政乎何有?”

注音

kāngwèn:“zhòngyóu使shǐcóngzhèng?”yuē:“yóuguǒcóngzhèngyǒu?”yuē:“使shǐcóngzhèng?”yuē:“cóngzhèngyǒu?”yuē:“qiú使shǐcóngzhèng?”yuē:“qiúcóngzhèngyǒu?”

注释

(1)季康子: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,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。8年以后,孔子返回鲁国,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。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。

(2)果:果断、决断。

(3)达:通达、顺畅。

(4)艺:有才能技艺。

翻译

季康子问:“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?”孔子说:“仲由呀,办事果断,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又问;“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?”孔子说:'端木赐呀,通情达理,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又问:“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?”孔子说:“冉求呀,多才多艺,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?”

评析

端木赐、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,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,都各有其特长。孔子所培养的人才,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。在本章里,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,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。

解读

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十分了解的。当季康子向他询问子路、子贡、冉有可否从政时,他将三人各自的长处给说了出来,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,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,以便让他们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,做到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。说到底,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,这对于优秀的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。

俗话说: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人各有所长,也各有所短。如果某位领导的下属个个都是人才,且多才多艺,那这个领导当得也就太轻松了!不过,像这种完美的人只是极少数的存在而已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领导的用人眼光如何,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。因此,优秀的领导者会用人之长,避人之短,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,将事情做得趋于完美。而一个较为平庸的领导者,则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。季康子之所以向孔子询问,恐怕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三人,为接下来的人员任命做好准备。

当然,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,首先就应对下属们的才能、兴趣等了然于胸。只要有了透彻的了解,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出最适合的人选,让最适合的人做合适的事,做到“人得其位,位得其人”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长,将其安排在最合理的岗位上,让其发挥作用,做到人尽其才。像房玄龄虽不善于处理杂务,但却善于谋划和决断国家大事,任命为宰相;戴胄虽然不通经史,但为人处世刚直不阿,李世民就让他去做大理寺少卿,负责案件的审理;魏徵则直言不讳,李世民就让他做了谏官。可以说,在李世民的“团队”中,几乎每个人都能尽展其长。他们虽然也有缺点,但李世民却只用其长,让他们发挥出各自最大的能力,进而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,缔造出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。

优秀的领导者不但应该应当知道下属的优点和特点,还应该能在适当的时候,将其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之上,做到扬长避短,人尽其才。领导者不可对人才有着过高的要求,如果求全责备,就会看不到人才的优点,那样只会妨碍自己的事业。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