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张问行①,子曰:“言忠信,行笃敬②,虽蛮貊之邦③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④,行乎哉?立则见其参于前也⑤,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⑥,夫然后行。”子张书诸绅⑦。
①行:通达的意思。
②笃:忠厚。
③蛮貊(mò).南蛮北狄,指当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。
④州里: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五党为州,二千五百家。州里指近处。
⑤参:排列,显现。
⑥衡:车辕前面的横木。
⑦绅: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。
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。孔子说:“言语忠实诚信,行为笃厚恭敬,即使到了蛮貊地区,也能行得通。言语不忠实诚信,行为不笃厚恭敬,即使是在本乡本土,能行得通吗?站立时,就好像看见‘忠实、诚信、笃厚、恭敬’的字样直立在面前;在车上时,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,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。”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。
孔子重视“修己治人”,对言和行也提出了许多要求,本章就是其中之一。“言忠信,行笃敬”,即说话要忠实诚信,行为要笃厚恭敬。就君子而言,言与行是不可分割的,说“言忠信”,行为也必定是忠信的;说“行笃敬”,言语也必然是笃敬的,所谓的言行一致就是这个意思。而且“言忠信”并不是通过“言”来表现的,尽管它打着“言”的招牌。何为“忠信”?说到的能做到才叫忠信,可见忠信只靠说是做不到的,必须要靠行动来配合。
孔子强调了“言忠信、行笃敬”的重要性,目的是希望子张能把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,铭记在脑子中,融化在血液里,落实到行动上。孔子说,如果能做到这六个字,走到哪里都不怕,去到陌生的地方,也不必担心别人容不下你;如果做不到,那么就连亲近的人也会和你有隔阂,更别说那些陌生人了,这样的人简直无处容身。若能做到“言忠信,行笃敬”,说话做事都有底气,也能让人心服口服,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厚待;如果言而无信,说话自然没有人听,做事也没人响应,只能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。
在忠信笃敬方面,西晋名臣羊祜可为典范。羊祜出身贵族,祖上几代都是清官。羊祜不仅喜欢读书,也继承了这种优良家风。司马炎即位后,计划消灭吴国,便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,镇守襄阳。襄阳是晋吴交界处的战略要地,也是攻伐吴国的前沿阵地。羊祜到任后,立即加强对襄阳地区的治理。在加紧操练的同时,积极督率士兵垦田,第一年就开垦了八百顷良田。先前,襄阳军粮食只够吃三个月,一年之后,军粮食足够吃十年。羊祜在生活十分朴实,在军营里,他很少披着铠甲,而是身穿便服,身边随从的侍卫也不多。与此同时,羊祜还加强对险要关隘防守。
羊祜不轻易动用武力,而是对吴军采用怀柔政策,与他们和睦相处。羊祜每次与吴军作战时,只是先与吴国约定好交战的具体时间,从来不搞什么偷袭,也不利用阴谋诡计。羊祜俘获吴国的士兵时,从来不开杀戒,而是将俘虏如数奉还。对战死的吴国官兵,羊祜也命人收殓送还,并对死者家属好心安慰。晋军巡逻时,如果踩踏了地里的谷子,就送去绢丝作为抵偿。羊祜有时带领手下将士打猎,从不越境。如果捡到被吴国人打伤的猎物,羊祜都统统送还给吴国。羊祜的善行使吴国人深受感动,他们每提到羊祜,总是亲切地叫他“羊公”。在不知不觉中,羊祜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。
当时与襄阳地区相邻的吴国边境,同样是由一位满腹韬略的杰出将领镇守,这个人就是陆抗。羊祜也非常了解陆抗的为人和才干,并对他十分敬重。羊祜与陆抗在边境对峙了许多年,但常常互相派使者来往。陆抗一次得到了好酒,他不忘给羊祜也送去一壶。羊祜得到后打开壶,开怀畅饮。陆抗生病了,羊祜仔细打听病情,将现成的几服好药派人送去,陆抗得到药立刻服下。许多人提醒他们要防备对方下毒,但他们都相信对方。
羊祜做好了一切伐吴准备,没等到朝廷下决心出征,便身患重病去世了。临终之前,他特地嘱咐晋武帝抓紧时机出兵,并向晋武帝推荐杜预来顶替自己的职务。两年后,西晋伐吴得胜。在庆功的那天,晋武帝想起了羊祜,举起酒杯,流着眼泪说:“消灭东吴,统一天下,羊祜应当记头等功呀!”
羊祜的所作所为,是忠信笃敬理念的充分体现,他不仅赢得了本国君臣的敬爱,甚至连敌国军民都感动了,由此可见忠信笃敬的感召力。在现代社会,忠信笃敬同样重要,我们也需要注意做到这两点,应该像子张一样牢记圣人的教导,把这几个字作为我们的座右铭,时时刻刻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。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